ly.gif (9193 bytes)

1d.gif (17805 bytes)

木板雕出的传世家谱

2004年11月14日     深圳特区报:陈海峰

雕在木头上的家谱你见过吗?樟木雕成,共有198块。虽然历经180年的沧桑,但这套家谱还是没有一点裂缝或变形,谱面上大朵的花纹、竖排的字迹还清晰得很,认起来一点都不难。

这套家谱如今就随意地堆在惠州市龙门县的一个乡村祠堂里,一如百年之前。

家谱藏身乡村祠堂

一次偶然的机会,记者在龙华镇水坑村的谊谅二公祠内见到这套精美的家谱。谱面清晰地刻着“李氏家谱”字样,每块雕版都很结实,方方正正的,两面都刻字,字有一块钱硬币那么大。

据介绍,家谱是水坑村世代相传才保留下来的,目前属于水坑村集体所有。一直以来,这套家谱除印刷使用和每年重阳节拿出来供大家瞻仰外,一般都是堆放在神位上面。1993年,村里还拿来印刷过一次,效果很好,不过通读下来,好像缺失了几块。

去年8月,广东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就此进行过鉴定,并作出鉴定报告,称家谱成版于清代道光四年(1824年),“体例之完整”、“数量之多(共198块)”、“属省内罕见”,是“研究广东历史、特别是古代民间版印史和民俗学的重要实物资料”,是“研究广东氏系迁徙史、珠江三角洲政治经济史不可多得的史料”。

另有来自南京大学的相关民俗学专家也认为,这套家谱价值太重大了,宜珍藏并好好研究。

至此,村民们才明白,被他们随意置放于祠堂里的家谱原来还是件珍贵文物。

差点当成“四旧”破除

虽然此前村民们并不知道这套家谱的重要价值,但“文革”期间,还是有村民自觉地将家谱藏起来,逃过红卫兵的搜捕,这个人就是李燕相。

如今李燕相已经作古10年,他儿子李普阳也已是古稀之年。老人介绍说,“文革”期间,他父亲看到红卫兵到处搞破坏,就偷偷地把雕版家谱拿回家,放到楼上的木箱子里。家谱突然从祠堂里消失,自然会引起人们的猜疑,红卫兵三天两头到他家搜查,翻箱倒柜。忽然有一天,李普阳发现,楼上的木箱子也没有了,谁都不知道他父亲把家谱藏在什么地方了。

红卫兵怎么都找不到,又不死心,李燕相由此被打成反革命,入狱3年。

李普阳说,“为了保存那个雕版,我们全家都受尽了屈辱,整天担惊受怕。但全家没人埋怨我父亲,一家人从来没有说起雕版半个字,但是心里都清楚,和父亲一道保护好它。”

“文革”后,水坑村重修祠堂,神位神台什么的都修好了,就是缺了雕版家谱。“这时候父亲说,他把那个东西藏在后山了。原来,父亲看家里实在没办法再藏下去了,就把它转移到村子后面的山上,装在一个箱子里,藏在石头下的草窝里。”李普阳说。

家谱如何保护伤脑筋

村民们见惯了的家谱突然变得这么有价值起来,该怎么保护就成了一桩伤脑筋的事情。

“其实要保护好一点都不难。”龙门县博物馆罗馆长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首先要在每块家谱之间用泡沫隔起来,不能让木板互相粘连;然后再把包装好的家谱放到一个定制的箱子里放好就行了,箱子也要用樟木的。而且,最好能放到博物馆予以专业收藏,若还像以前一样长期放在祠堂,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然而,罗馆长的以上建议并未得到村民们的理解和配合。起先,他提出,希望村民们能将家谱捐献出来,以便拿到县博物馆专业收藏,但村民们几经讨论后死活不同意。后来县文化部门又提出以5万元的价钱收购,村民们还是不同意。在他们看来,家谱就应该放在祠堂,放在祖先面前,有祖先看着,一般人不敢乱动的。没办法,最后几经协商,博物馆只拿到其中10块雕版妥为收藏,以备做研究资料。其余的雕版仍然放在祠堂里,村民们把他们堆放在由两条长凳拼成的条几上。因为经济困难,也没有去为家谱定制木箱以及买泡沫来包装。

看来,如何保存这套稀罕宝贝,还得费思量。罗馆长介绍说,按《文物法》的有关规定,因为这套家谱是民间祖传文物,即便是文物保护部门,也不得强行收购或收藏的。

另据了解,发现这套家谱的祠堂本身也是一座三进五开间的明代古建筑,整个水坑村方圆2万平方米的土地上有数十座明清古民居,这些都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更多 >>


关於本站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汉中西路汉北街八号
制作:施家治    联系电话:0086-25-86608277
  电子信箱:shijiazhi@citiz.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