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gif (9193 bytes)

1d.gif (17805 bytes)

 一名老年人使用电脑的经历

1999年南京市《夕阳红电脑知识比赛》参赛短文

施家治

     我接触电脑要追溯到七十年代,那时计算机主要用於工程计算。一台计算机要占据一大间屋子,恒温、防尘要求严格,输入数据借助“穿孔纸带”, 计算机用光电管识别孔洞。那时,纸带数据的校对工作十分费劲,在当时计算机解决了很多用手工无法完成的工程算题。

    八十年代开始使用微机,改用键盘输入数据,减轻了很多输入劳动。那时已开始进入: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辅助教育、计算机资料检索……等领域。 

    九十年代,计算机技术更是飞速发展,我们的设计工作领域可用计算机对三维建筑模型上的成千上万个构件表面进行空间计算,判别前后位置,然后将后面的平面进行消隐,制作出建筑物的透视图(如图一);还可用设置“视点”的方法模拟人员进入建筑物,观察房间内部的设施,及制作建筑物的渲染图(如图二);此外,工程抗震的设计手段也因电脑的参与而改观:唐山地震的震害人们还记忆犹新,近期土耳其的地震因建筑物的倒塌使一万多居民死亡。目前我国的工程抗震设计软件,可输入当地记录的地震波,在0.1秒间隔下,计算建筑物的变形,高速电脑将变形按时间连接起来在屏幕上显示,即可看到建筑物的震动情况,设计者可利用这些震幅复核建筑物的强度,抗震的保障率可大大提高。

    九十年代中后期,文字、图形处理软件日益完善,我家计划多年的“家谱续编”得已完成(参见:图三):中华民族的家谱,是民间自发的记载,是我国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续编和涵接即将中断的家谱,实为当代人义不容辞的义务。利用电脑桌面排版打印,编制十四万字的家谱,使不熟悉拼音的我,有了动力和压力。编制完毕,汉字输入即告掌握。家谱中还插入了不少彩色照片,有的集体照片是用电脑合成的。

    随着进入老年时代,常有怀旧心理,为此近期又用电脑完成了回忆录性质的两本《经历概要》:生活篇和工作篇(参见:图四、图五),每篇约百页,图文兼有。有些早年的黑白照片,则用电脑修饰及放大,比原件清晰,必要时还可加色。目前还在不断增添,放在身旁,时常翻阅,增添乐趣。

图 三 图 四 图 五

    九十年代后期,网络更扩大了人们的视野,电脑的功能越来越强,使用也越来越方便,已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颗光辉明珠,渗透到各行各业,家家户户。

 一九九九年九月

更多 >>


关於本站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汉中西路汉北街八号
制作:施家治    联系电话:0086-25-86608277
  电子信箱:shijiazh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