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gif (9193 bytes)

1d.gif (17805 bytes)

黄 秉 聪 来 信

2005-10-21

尊敬的炎黄脉络网站主持人施家治先生:

 

    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美籍华人, 因为有一颗中国心,来美二十多年,工作之余还一直在关心中华民族的家/族谱的建设. 并用自己的(IMS)专业知识,摸索如何能承前启后,推陈出新, 参与中华民族家/族谱的建设. 现在退休了,有更多时间可做这件事, 所以很希望有机会面对面向正在进行此类工程的专家或有志于此的同人请教.

 

    从网上看出您和“炎黄脉络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很好的工作.“中华民族姓氏的家谱,是民间自发形成的连续记载,是我国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它对研究我国的人文发展,及其构成有着不可多得的史料价值。…   续编和衔接即将中断的家谱,实为当代人义不容辞和责无旁贷的事如能将每个姓氏的家谱较完整的编就,在计算机信息时代,可汇总成人文网络,将对:历史、社会、民族、人口、法制、伦理、统计、户籍、地越、优生、遗传、教育、成才、亲缘……等诸多领域的研究带来方便和补充。”   ,“….需要继承和发扬光大,目前尚未着手“续编家谱”的家族,年长者应该放在心上,不应让家谱在自已这代人手里被遗忘和中断。

    这段话说到我心里. 它是你的认识和宗旨, 也是我的理解和追求. 你们当是我的好老师和同道人.

 

    你们用“电脑桌面排版打印”完成的“施氏”一分支的家谱,其渊源追溯到“黄帝”, 是我目前网上看到的最好的一个你们从此起步整理“炎黄子孙”脉络, 的确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希望这个与每一个中国人有关的“人文工程”能逐步起步。如我生不能完成,接替人继续之。又是一段非常感人肺腑的话. 但的确也是我心里想到但未敢说出的话. 如果有您这样的好老师和同道人. 我增加了很大的勇气.   我与几位朋友有兴趣参与这个十分有意义的“人文”工程中并已从黄邝等氏做起.希望能为此项工程添砖加瓦

 

    “中国血统-天下一家-万性归宗”. 我们愿意把如何用互联网及数据库建立百家姓家/族谱的点滴体会与你们交流,供你们参考, 也希望借助于你们的资料解答一些问题.并探讨日后合作的可能性..今年十一月底, 我计划自费去访北京、上海. (及其周边地区) 未知您或你们任一位在百忙之中能否接待? 何时、何地、何日为佳? 能否在上海/南京相见? 如何进一步联系? 因时限未能用信致函, 只好用此电邮. 请见谅并赐复. 谢谢!

 

黄秉聪 PETER HUANG California , USA , Tel: 916-683-3388  Fax: 916-583-1688 

       Email: peterh_us@yahoo.com

 

 

 

网主简复:

 

    欢迎你能与我们交流,平时可通过“电子邮件”进行,如要来南京请到时与我联系。2005-10-22

 

 

 

 

照片转自:http://www.chinapressusa.com/shequ/200602080059.htm

 美籍华人黄秉聪欲建大中华族谱

http://www.qhnews.com 来源:新华网  2005-11-20

    北大教授称此工程有价值,完全建立很困难

  (记者龙婧)昨日,来大陆寻根的美国加州华人黄秉聪,带来了自己研制的大中华族谱数据库。他希望,建立一份比较完整的大中华族谱,实现“万姓归宗”的目标。

  年近70的黄秉聪是在10年前开始修缮黄氏家谱时,萌发了建立大中华族谱的想法。利用自己是软件开发工程师的优势,黄秉聪开发了大中华族谱系统。在系统里,族谱被按朝代分为数段,成树状结构。在查询一个人的信息时,可以查到其妻子、妻子家人、家人的家人的族谱……老人说,虽然他为族谱耗费全部精力,但现在完成的部分还很少,数据库要真正得到完善,得靠全社会的力量。

  “这是一个很伟大的工程。”“寻根工作室”的负责人柳哲见过黄先生的系统后表示敬佩,但他同时表示这个工程,要实现需要花费的时间和资金是无法预计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民俗学专家段宝林认为,黄秉聪的大中华族谱做起来比较有价值,但要完全建立,却很困难。

  ■名词解释

  万姓归宗:很多族谱专家认为,后世众多姓氏都是最早的祖姓依不同地域和事迹的分化衍生而成,从下往上追溯,最终都是华胥氏之后,可谓万姓归宗。

 

中华大族谱北京晚报座谈会
2005-11-21 下午1点30分至5点20分


    参加人员:美籍华人、中华大族谱发起人黄秉聪,北京晚报记者张卉,北京东方文化馆馆长、北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段宝林,北大中文系办公室原主任张兴根,北京东方文化馆馆员、中国家谱网站总策划柳哲,宋庆龄基金会宋庆龄故居管理中心徐雁,中国国家博物馆刘铁锋,数字平台(北京)软件有限责任公司经理江汇泉,北京数字兰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来庆文
    地点:北京晚报休息室
    主题:围绕美籍华人、中华大族谱发起人黄秉聪先生的家谱软件技术的应用与中国家谱文化展开讨论


    首先由美籍华人、中华大族谱发起人黄秉聪先生介绍了他的个人情况,在美国研究软件20余年,痴迷家谱文化,10年左右研究家谱和家谱数据软件。基本实现了广东南海黄氏族谱的梳理和数字化,希望建立中华大族谱,实现万姓归宗。寻求家谱收藏和研究机构以及有关企业和个人的合作。并向与会同志展示了其电子版家谱。黄先生愿意义务回到国内从事家谱文化事业,只要国内有人提供食宿就可以,飞机票也可自己解决,愿意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做“义工”。

    数字平台(北京)软件有限责任公司经理江汇泉多年从事软件开发,对于家谱也有很深的感情,近年也在探索中国家谱数据化问题,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对黄先生提出了许多补充意见。

    北京东方文化馆馆长、北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段宝林介绍了东方文化馆的创办经过,从民俗学角度对家谱文化作了解释,充分肯定了家谱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并以东方文化馆的名义,愿意与黄先生进行合作,共同建立“中华大族谱”,并邀请黄先生担任海外顾问。建议黄先生在海外可以发起成立关于东方文化与家谱文化的基金会,也希望在国内建立东方文化馆的场馆献计献策。

    北大中文系办公室原主任张兴根谈了我国在战争内乱时期,家谱文化遭受重创。当代的“胡温”执政对于传统文化非常重视,民间掀起重修家谱的热潮,高度肯定黄先生重视家谱爱国爱乡的精神。愿意发动北大和国内的学者参与中华大族谱建设。

    北京数字兰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来庆文介绍了他们公司的合作单位是国家档案局。目前正在开发家庭档案软件。认为黄先生的技术与他们有许多相同之处,可以共同开发。

    中国国家博物馆刘铁锋介绍了他们开发的姓氏文化产品,愿意与黄先生进行合作。


    宋庆龄基金会宋庆龄故居管理中心徐雁介绍了宋庆龄故居有关情况,欢迎黄先生一行参观宋庆龄故居,并愿意建立合作关系。

    北京东方文化馆馆员、《中国家谱》网站总策划柳哲介绍了我国近年掀起的重修家谱热潮,根据他多年从事家谱研究的经历,以传统的家谱馆藏和民间收藏方式,非常不便,成本很大,认为黄先生提出的家谱数据化问题很有意义。认为目前当务之急,是与国家有关单位、企业或个人发起中华大族谱的筹备机构,制定家谱数据化的近期计划与远期目标,联络海内外的家谱文化的热心人士,有可能的话,可以建立网站,举办中国家谱文化论坛,不定期举办寻根活动,可以考虑家谱文化的相关基金会,创办寻根刊物等。

    北京晚报记者张卉进行现场采访,准备作后续报道,最后留影纪念。


    最后大家一致以为有必要在北京设立一个办事机构,可以考虑与北京东方文化馆等单位合作,启动中华大族谱这一巨大的文化工程。进一步完善与开发家谱软件。

 

华侨用家谱软件梳理人脉--要建“中华大族谱”比较难

谢飞君 报道 2005年11月29日
 

  “只要轻轻一点,一个家族的脉络关系便可以了然于胸。我希望将这个家谱数据化平台提供给国家图书馆或是民间家谱研究机构,使家谱史料的检索更为方便,同时通过综合各个姓氏的繁衍历史,建成‘中华大族谱’。”昨天,旅居美国20多年的华侨黄秉聪先生在上海图书馆说出自己的心愿。
  上海图书馆是国内藏有中国家谱最多的地方。昨天,黄秉聪先生在上海图书馆的家谱资料室泡了一整天,但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的专家表示,虽然黄先生比较有想法,但真正启动“中华大族谱”,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靠个人力量完成会比较难。“考虑与商业网站合作,也许会是一个比较好的做法。”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副研究员冯金牛说。

  10年修成20代 黄氏家谱输入名字可查5代

  旅居美国20多年的华侨黄秉聪10年磨一剑,研究出可以将家谱资料电子化的数据库平台。通过这个技术平台输入库中任何一个人的名字,可以一次性调出他(她)上下5代的所有族谱关系。不断地向前追溯,则可以找寻先祖,并了解各个姓氏的演变历史。
  目前,黄秉聪的“中国大族谱”刚刚编完自己黄氏家族的20多代家谱资料。黄先生向记者演示,从“中华大族谱”进入“黄氏族谱”后,可根据宋、元、明、清、民国等时间阶段来查找目标人物。“传统的家谱大多是繁复的书面资料,不管是查找还是整理都很费时间。”黄先生称,他的这个系统将大大简化人们的家谱整理和查找过程。
  10年前,从事电脑系统软件工程研究的黄先生对家族文化和姓氏文化产生兴趣,并通过在香港的兄弟拿到了自己黄姓家族上至宋朝的20多代家谱资料。“那是七八本线装的手抄本,阅读起来非常复杂,更改、携带和传递都不方便。”黄先生说,从那时起他就开始着手建立一个电脑技术平台。除了为每个人建立一个类似身份证号码的惟一编码,使传统的分散的家谱资料实现储存的系统化,还为不同姓氏之间的家谱资料同时建立横向和纵向的联系。“通过我的系统不但能查找某个姓氏某个人的资料,而且可以通过与他链接的外姓人跳到另外一个家谱,另外,库中每个人的资料都可以随时添加。”
  黄先生举例说,他通过数据库把妻子的孙姓、女儿夫家的唐姓、祖母家的林姓等都链接到黄姓的家谱中,还可以链接到个人主页,使现代人物的资料更为详尽活泼。

  想做家谱版 google希望做“填充题”

  按照黄秉聪的设想,如果每一个姓氏都按照这个系统来进行补充,最终可以形成有关“百家姓”的“中华大族谱”。与此同时,各个姓氏之间的联系也可以一目了然。
  一周前,黄秉聪“中华大族谱”理念在北京吸引了众多的文化学者,但对于完成这样一个浩大的工程,国家图书馆和北京寻根工作室的相关人员都“望而却步”。专家直言,资金支持就将是一个大问题。“《四库全书》完成数字化花去了10个亿,民间家谱资料的总量大大超过《四库全书》,花费将是天文数字。”家谱研究者柳哲先生提醒,因为各个家族都有热衷家谱的人,组织各个家族来做这样一件事情,会是一个比较讨巧的做法。

 

  “我愿意将我的系统免费出让给民间从事家谱研究的单位和个人使用,只要求他们在使用之后将信息共享,来丰富‘中华大族谱’。”黄秉聪说,由于最终的希望是做家谱版的google,他试图通过“免费使用”吸引到各地的家谱研究者,让他们都有兴趣来做一道家谱“填充题”。
  此前,黄秉聪的北京之行中,北京东方文化馆馆长、北大中文系教授段宝林从民俗角度对家谱作了解释,并以东方文化馆的名义,提出与黄先生进行合作,共建“中华大族谱”;而在浙江金华的中国家谱网也向黄秉聪抛出“橄榄枝”,表示愿意提供网站以往收集的家谱资料,并为“中华大族谱”投入资金。

  上海图书馆:建“中华大族谱”有三大难点

  由于上海图书馆是国内藏有中国家谱最多的地方,家谱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黄秉聪上海之行最大的心愿是能够让上海图书馆用他的系统。但历史文献中心负责家谱研究的陈建华副主任表示,黄先生的系统更多地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家族关系,而家谱作为历史文献资料来看待,还要追溯渊源,反映人口繁衍、家族迁移等等。
  而冯金牛副研究员认为,“中华大族谱”最终建成还有三大难点。

  难点一
  首先,原始资料哪里来?“现在很多的家谱都是新修的,并没有史料性的东西,这样的民间资料对于‘中华大族谱’而言,并没有太大的价值。”

  难点二
  其次,谁来提供大数额的资金支持?“目前上海图书馆内有许多家谱方面的资源,但即便是将这些资源输入电脑,所需要的人力、财力都不是一个小数目。
  如果找不到事先的资金提供者,就必须将家谱做成营利性的项目,但在没有形成资料库的情况下,家谱营利不怎么可能———只有像《四库全书》一样,把资料库和检索工具一起卖才行。”冯金牛说,由于“中华大族谱”的最终意义是家谱信息的资源共享,他建议黄先生选择与网站合作,在修编的过程中就提供检索功能,并从中积累一部分后续资金。

  难点三
  再次,固定的格式能吸引多少人?“我国家谱的编法各异。传统家谱按照派系编纂,但现代家谱的编写时,整理者并不愿意遵守某一个统一的规则,往往是‘想怎么编就怎么编’。‘中华大族谱’实际上是一个固定的格式,这能为查阅古人提供了一种很快捷的方法,但对修编家谱的个人而言,他们并不会很在乎。” 

 

美籍华人黄秉聪欲建“万姓归宗”中华大族谱 


  [中新网11月21日电] 据《京华时报》报道,美籍华人黄秉聪老人日前回到北京,在网上展示了他自费建立的电子版家谱。只要在家谱里点击一个人的姓名,就可看到和此人有亲戚关系的其他同姓或异姓人的资料。老人称,他要用这种方法修一张“万姓归宗”的中华大族谱。

  打开他黄先生在网上建立的电子版家谱,可看到一个用树形结构联结的各人关系图。黄先生从中点击他自己的名字,弹出的网页是一个新的树形关系网,包括他的妻子孙女士的名字,而再点击孙女士的名字,出现的又是孙氏的家谱网,“如此层层点击,那幺百家姓就都能在这里呈现了。”黄先生不由得兴奋起来,而且,在网页中还显示着个人小档案。

  60多岁的黄秉聪老人看上去依然精神矍铄,1986年他开始在美国加州定居,并从事电子工程工作。黄先生说,目前,他的电子版家谱还只是修录了他自己上下共五代人的家族谱,因涉及的姓氏繁多,“我的妻子和朋友也被我发动一起来修谱。”他说,这次回到祖国,主要就是为了寻找更多有意愿一起修大谱的人。

更多 >>


关於本站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汉中西路汉北街八号
制作:施家治    联系电话:0086-25-86608277
  电子信箱:shijiazhi@163.com